中国育儿在线> 育儿资讯> 母婴新闻> 浏览文章
评论:洋奶粉为何越买越贵
0 未知 2013年09月13日

越买越贵的洋奶粉

文/应晶

发改委的一张巨额罚单,撕破了洋奶粉价格垄断的真面目。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大大滋长了外资乳企垄断中国奶业价格的嚣张气焰,他们不仅年年涨价,还轮流坐庄。价格混乱的背后我们不禁反思,究竟是谁给了洋奶粉可乘之机,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些害群之马踢出局。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占据了国内奶业市场70%份额。据统计,仅美赞臣、多美滋、惠氏、贝因美(36.70, -0.30, -0.81%)、雅培几家品牌市场份额累计超过51%,国产品牌却因消费者信心殆尽而隐退江湖数年。

市场大,信心足,这便给了外资乳企钻空子的机会。德国奶粉第一品牌喜宝董事长Stefan Hipp甚至一语道破天机,“中国已成为全球奶粉价格最高的国家。”

纵观中国奶业这十年,奶粉市场年销量总额从105亿元暴增至420亿元。特别是外资乳企,卯足了劲要分这碗浓羹,奶粉价格上涨潮一波接着一波就没有消停过,多家奶企供应商恒天然还在“三聚氰胺”事件后顺势将更多的加工厂布局到了中国。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外资奶粉品牌每年要提价1-2次,涨幅5%-10%。而消费者对越买越贵的洋品牌毫无免疫力。

并且,中国妈妈除了对昂贵的洋奶粉情有独钟,她们还相信另一个道理:越贵越好。据AC尼尔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价位在200元-300元区间内的中高端奶粉销售量最大,占到总销售量的42%。另一个趋势是,300元及以上的高端奶粉销售增长十分迅速,2011年这一增长数据为4%,2012年提升至9%。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首席专家南庆贤曾表示,国产品牌有10次成果消费者都不会记住,但只要有一次事故,消费者就会“一棒子打死”。而正是因为摸透了这样的消费心理,洋品牌打着“安全营养无污染”的旗号招摇撞骗,垄断中国奶业市场价格,幕后操控着产业链的上下游。

价格乱:越贵越放心

2008年至2013年,洋奶粉大幅涨价,他们知道中国人在奶粉的选择上必须崇洋媚外才能克服恐惧心理,多花点钱又算什么。

所以近年来奶粉进口数量呈上升趋势。据最新海关公布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数量为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新西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占进口奶粉总量的83.3%。而另一项AC尼尔森统计数据称,在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的385.18亿元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

于是,洋奶粉越发有了话语权,主导价格不说,还将原本的“一年一调价”改为半年一调。根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相比之下,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仅为153.79元/公斤。

有报道称,2012年某些洋奶粉打着成本上升、配方调整或是改换包装等旗号一年中连续四次涨价。且不问理由是否站得住脚,野蛮式涨价浪潮过后销量为何丝毫不受影响?

没办法,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中国人坚信“便宜没好货”的硬道理,即便伊利、圣元、飞鹤等国产品牌价格优惠,消费者还是心甘情愿花高价买进口货,甚至越买越贵,超高端的洋奶粉也悄然打开中国市场。据AC尼尔森统计,去年高端婴幼儿奶粉(200-300元/900克)销量约10.75万吨,同比增加20.7%,销售额为241亿元,同比增加23.3%;超高端奶粉(大于300元/900克)销量为8895吨,同比增长129.8%,销售额为36.09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了134.2%。

AC尼尔森的报告还显示,去年全渠道婴幼儿奶粉的市场销量约为19.7万吨,比2011年增加了2.6%,但销售额却同比增加12.9%。价格提高是促使婴幼儿奶粉销售额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近一年来奶业原料价格相对稳定,尽管销售和人工成本有所上涨,但也不足以作为奶粉涨价的理由。他特别指出,目前洋奶粉毛利高达60%-85%,净利润达18%-30%,而国内奶粉的毛利一般在30%到40%之间,净利不足10%。

理由多:“成本论”与“配方说”

王丁棉曾以一罐200元装的奶粉举例,假设一吨原料奶价格变化一万元,对其成本影响也不到10元。“2011-2012年奶业原料价格相对稳定,生产成本并不会涨太多。尽管销售和人工成本可能会略涨,但如果以此作为终端商品涨价的理由很牵强。”

根据国际市场的奶源价格,2011年三季度为3.9万元/吨,2012年一季度滑落至3.05万元-3.1万元/吨,即便与去年同期相比最近欧洲奶源涨幅较大,根据王丁棉的推算,洋奶粉在过去几年中的涨幅并不合理。

除了“成本论”,“新配方”也成为洋奶粉涨价的“有力”依据。据业内人士介绍,洋奶粉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体质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这些相对奶粉本身营养而言微不足道。以微调配方为名加价,太牵强。

偶尔也会被提及的“关税高”及“全新包装”等说法也站不住脚。关税回调、换包装未换配方的真相也很快不攻自破。

相关推荐
北京青年报 评论数:0 2021-02-19
堂小妹 评论数:0 2018-08-02
系统录入 评论数:0 2017-04-19
文章点评
false
新版
反馈
Copyright 2010-2020 Powered by yuerzaixian.com,育儿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47120号-2
合作电话:18612664989 QQ:582305286 育儿妈妈QQ群:22478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