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喂养是促进婴幼儿体格生长、机体功能成熟及大脑发育的保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培养婴幼儿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为成年期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养育人应掌握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婴幼儿提供科学的营养喂养照护,预防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母乳喂养。
①母乳喂养优点。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能够满足0~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有助于婴幼儿大脑发育,降低婴儿患感冒、肺炎、腹泻等疾病的风险,减少成年后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减少母亲产后出血、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②母乳喂养方法。出生后尽早进行皮肤接触、早吸吮、早开奶。6个月内的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做到母婴同室、按需哺乳,每日8~10次以上,使婴儿摄入足量乳汁。
③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婴儿充分地吸吮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最有效方法。母亲心情愉悦、睡眠充足、营养均衡也是促进泌乳的重要因素。若持续母乳不足,应在医生评估指导下处理。
④早产儿哺乳。母乳喂养是早产儿首选的喂养方式,提倡母亲亲自喂养和袋鼠式护理。对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或体重增长缓慢者,根据医生指导,在母乳中添加母乳强化剂。
3、微量营养素的补充。
①足月儿生后数日内开始,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国际单位,促进生长发育。纯母乳喂养的足月儿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4~6月龄时可根据需要适当补铁,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②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一般生后数日内开始,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 800~10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天400国际单位;出生后2~4周开始,按2毫克/(千克·天)补充铁元素,上述补充量包括配方奶及母乳强化剂中的含量。酌情补充钙、维生素A等营养素。
4、辅食添加。
①添加时间。婴儿6个月起应添加辅食,在合理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早产儿在校正胎龄4~6月时应添加辅食。
②添加原则。每次只添加一种新的食物,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从一种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增加食物种类,逐渐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适应2~3天后再添加新的食物。
③辅食种类。制作辅食的食物包括谷薯类、豆类及坚果类、动物性食物(鱼、禽、肉及内脏)、蛋、含维生素A丰富的蔬果、其他蔬果、奶类及奶制品等7类。添加辅食种类每日不少于4种,并且至少应包括一种动物性食物、一种蔬菜和一种谷薯类食物。6~12月龄阶段的辅食添加对婴儿生长发育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添加的频次和种类。婴幼儿辅食添加频次、种类不足,将明显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等健康问题。6~9月龄婴儿,每天需要添加辅食1~2次。9~12月龄婴儿,每天添加辅食增为2~3次。
④合理制作。婴幼儿辅食应单独制作,选用新鲜、优质、无污染的食材和清洁的水制作。烹调宜用蒸、煮、炖、煨等方式,食材要完全去除硬皮、骨、刺、核等,豆类或坚果要充分磨碎。1岁以内婴儿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和调味品,1岁以后辅食要少盐、少糖。鼓励幼儿尝试多样化食物,避免食用经过腌制、卤制、烧烤的食物,以及重油、甜腻、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
5、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岁以后幼儿逐步过渡到独立进食,养育人要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食环境,引导而不强迫幼儿进食。安排幼儿与家人一起就餐,并鼓励自主进食。关注幼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信号,及时做出回应。不以食物作为奖励和惩罚手段。幼儿进餐时不观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每次进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30分钟,并逐渐养成定时进餐和良好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