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小小蚂蚁》
游戏目标:
1、感受乐曲自然流畅的旋律,学习有节奏地做“碰须须”、排队走”等动作。
2、尝试创编出不同的“碰须须”的动作及“排队走”的方式。
3、在游戏能够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获得一个跟一个走的经验。
游戏准备:
1、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蚂蚁搬食物的现场,获得相关信息:蚂蚁传递消息时会碰碰触角的。蚂蚁走是一个跟一个按一定的路线走的。遇到大食物时是许多蚂蚁一起搬的。掌握蚂蚁找食物过程:发现食物一找朋友(碰碰触角)一排队出洞一搬食物。
2、蚂蚁头饰若干个。
3、道具如花生、米粒等。
游戏玩法:
老师(或一名幼儿)当大蚂蚁,其佘当小蚂蚁,大蚂蚁在歌曲第1至4小节,模仿蚂蚁走找食物,发现食物;第5至第8小节大蚂蚁模仿蚂蚁走回洞找小蚂蚁;第9至16小节,大蚂蚁与小蚂蚁“碰须须”传递消息,被“碰须须”的小蚂蚁一个跟一个排队在大蚂蚁的后面;17小节至27小节,蚂蚁排队走来到食物前面围着食物;28至31小节,集体抬食物回洞。当教师出示大的食物,提出一队蚂蚁是搬不动的,怎样办?让幼儿想办法。如:两队一齐走去搬、几队从不同方向来一起搬等。根据幼儿想出的办法,按照前面的要求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表演。
附:
3 5 5 5 | 1 3 3 3 | 2 5 6 5 | 1 1 2 3 |
3 5 5 5 | 1 3 3 3 | 2 3 1 | 2 2 3 1 |
2 7 1 7 | 1 1 3 1 | 5 3 5 3 | 2 2 3 2 |
3 5 5 5 | 1 3 3 3 | 2 3 1 | 2 2 3 1 ||
五、《丢手绢》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的律动,锻炼身体。
2、发展幼儿跑的动作,培养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注意力。
3、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块手帕及户外场地
活动玩法:
多人围坐一圈,另有一小孩儿拎着个手绢,在圈外不慌不忙地转悠。坐着的孩子们一边拍手,一边齐唱:“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儿快点儿抓住他……。”丢手绢的小朋友走着走着,乘人不备,悄悄把手绢丢在其中一个孩子的身后,然后,仍装作没事人似的继续转……。
如果丢下的手绢被这个孩子发现了。这孩子就必须拿起手绢赶紧去追,追上了,丢手绢的小朋友就只好继续在外圈转着重新丢。若不但追不上,丢手绢的孩子还转到了这个孩子的位置上,这个孩子就得起身,替人家丢手绢去了。
在一遍遍的拍手与歌声中,游戏重新开始。
附:
5 . 3 |5 . 3 | 5 3 2 3 | 5 - | 5 5 3 | 6 5 |
3 5 3 2 | 1 2 | 3 5 |3 2 1 2 | 3 - |
6 5 6 5 | 2 3 5 | 6 5 6 5 | 2 3 | 1 - ||
六、《小跳蚤》
游戏目标:
1、 培养对音乐乐句的感知,并能根据教师的提示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
2、 体验音阶概念。
游戏准备:
音乐《小跳蚤》。一个较大的场地。
游戏过程:
1、 请孩子们围成圆圈做好,用故事引出“小跳蚤”,告诉孩子们小跳蚤会在身体上爬,还会轻轻地咬一下你哦。
2、 请孩子们伸出双手的食指和中指代表小跳蚤,老师播放音乐示范,按照脚丫——腿——腰——肩膀——头顶——肩膀——腰——膝盖——脚丫的顺序用手指沿着身体爬。歌词中的一个身体部位手指就停一下。
3、 老师根据歌曲的节奏年度歌词,同时配合手指动作,最后一句“最后咬了小脚丫”时轻轻捏自己的脚趾,并轻轻发出“啊……”的声音。
4、 老师清唱歌曲并辅以动作。游戏可重复进行。
附:《小跳蚤》歌词
1 1 1 1/2 2 2/ 3 3 3 3/4 4 4/ 5 5 5 5 /6 6 6/ 7 7 7 7 / Ii i i
爬呀爬呀小跳蚤,爬过膝盖还有腰,爬到我的肩膀上,爬上头顶站的高。
i iii/7 7 7/ 6 6 6 6 /5 5 5/ 4 4 4 4 /3 3 3/ 2 2 2 2 / 1 1 1//
现在它又往下爬,爬过肩膀到腰下,又到我的膝盖上,最后咬了小脚丫,啊……。
七、《娃娃家》
游戏目标:
1、 学习听辨声音的强弱并用自己的嗓音表现强弱变化。
2、 感受稳定的音乐节拍。
游戏准备:
洋娃娃若干、奶嘴。
游戏过程:
1、 孩子们围坐成一圈,老师故事引出:有个漂亮的洋娃娃在哭,怎么哄都不肯睡,原来是她的奶嘴不见了,于是我在家里到处找,可是奶嘴上哪儿去了呢?
2、 播放音乐《找奶嘴》,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大声的哼唱,派出一名幼儿寻找奶嘴,该名幼儿越靠近奶嘴歌唱的声音就越轻,当该名幼儿离目标越远歌唱的声音就越大。找奶嘴的孩子通过声音的强弱来判断奶嘴的位置。
3、 找到奶嘴后,教师播放音乐《摇篮曲》,请孩子们抱着手中的娃娃随着固定的节拍摇摆起来,感受稳定的音乐节拍。(音乐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