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在线> 育儿资讯> 母婴新闻> 浏览文章
为何婴儿时期不记事儿?
0 未知 2016年10月28日

童年发生的事,即便遗忘很久之后,依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事件依然留存在大脑中。费根说:“这些记忆可能保存在大脑中的某个地方,目前接触不到。

为何婴儿时期不记事儿?

 

婴儿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信息,那么为什么要很长时间之后,我们才会形成最早记忆呢?BBC Future专栏对此展开了调查。

你和一个人相识数年,一起出去吃午餐、举办派对、庆祝生日、逛公园,因为都喜欢冰淇淋而愈加亲密,甚至一起去度假。总之,这个人为你花了很多钱,大概有6万3千224英镑。然而,事实是,你压根儿一点都不记得了。

从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生之日,到迈出的第一步、说的第一句话、吃的第一口食物,再到上幼儿园,大多数人对人生中的最初几年完全没有记忆。即便是形成珍贵的最早记忆之后,我们也很少能想起婴儿时期的事情,这种情况一直要到儿童时期才有所变化。那么原因何在呢?

几十年来,这种对生命的记忆缺失一直令父母沮丧,同时也让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大惑不解。100多年前,精神疗法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对这个问题表现出小小的痴迷,他提出了“婴儿失忆”(infant amnesia)这一说法。

探索这种大脑空白可以引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人们的最早记忆真实发生过吗?还是只是虚构出来的呢?我们能记起一些无法言说的事情吗?是否有可能某天突然找回丢失的记忆呢?

为何婴儿时期不记事儿?

 

婴儿就像海绵,以惊人的速度吸收信息,但无法形成清晰的记忆。(图源:simpleInsomnia/Flickr/CC-BY-2.0)

该难题部分源自这样一个事实:婴儿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信息,每秒形成700种新的神经连接,掌握语言学习技能,这点让最成功的多语言使用者都羡慕不已。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之前,便已经开始训练大脑。

然而即便是成人,如果不刻意去记忆,信息也会随时间丢失。因此,一种解释便是“婴儿失忆”仅仅是由于自然遗忘,就像我们一生都会遗忘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实验提供了答案。为了测试人类的记忆极限,他以自己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实验。为确保大脑是在完全空白的状态下开始实验的,艾宾浩斯发明了“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这些音节由字母随机组成,比如“kag”、“slans”,随后他记忆了几千个这样的“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我们回忆所学内容的能力会下降,并且速度快得令人不安:如果不去复习刚学会的东西,那么一小时之内,大脑便会丢失一半的新信息;30天之后,只能保留2%—3%。

关键在于,艾宾浩斯发现我们的遗忘方式完全可以预见。要想明确婴儿的记忆是否不同,只需要比较图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出生到6、7岁之间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回忆起的远比想象中要少。很显然,婴儿的记忆与自然遗忘过程完全不同。

为何婴儿时期不记事儿?

 

文化能够决定记忆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图源:simpleInsomnia/Flickr/CC BY 2.0)

有些人记事比别人早,能记起自己两岁时的事,而有些人到了七八岁还不记事。平均而言,三岁半时便会形成一些零散的记忆片段。而更有趣的是,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遗忘差异,平均最早记忆年龄差可能有两岁之大。

这是否能提供一些线索,解释婴儿时期的记忆空白呢?为了探寻答案,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王奇(音)搜集了数百份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的记忆。与人们的固有看法相同,美国学生的记忆更久、更具体,并且明显以自我为中心;而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记忆更简短、更真实。平均而言,中国学生的最早记忆比美国学生的晚六个月。

众多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那些越是细枝末节,越是与自己相关的事,似乎越容易记起。人们更容易记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因为他们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赋予了事件一定的意义。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宾·菲伍什(Robyn Fivush)说:“‘公园里有老虎’和‘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老虎,虽然它们很可怕,我还是玩得很开心’,这两种思维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王奇又进行了一次同样的实验,这次是问孩子们的母亲,实验结果相同。也就是说,记忆力模糊的人应该是遗传了他们的父母。

王奇的最早记忆是与母亲和姐姐一起,在老家重庆附近的山里徒步旅行,她当时大概六岁。但事实上,在她搬到美国之前,从未有人向她问起过这段记忆。“在东方文化中,童年记忆并不重要,人们会想‘你为什么在意这些?’”。王奇说道。

为何婴儿时期不记事儿?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能否形成关于自己的生动记忆只与语言能力有关。(图源:Kimberly Hopkins/Flickr/CC By 2.0)

王奇说:“如果周围的环境告诉你,这些记忆对你来说非常重要,那么你就会留住这些记忆。”新西兰毛利人保持着最早记忆的记录,他们的文化非常注重过去。那里的很多人可以回忆起自己年仅两岁半时发生的事。

文化同样也能决定我们谈论记忆的方式,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掌握语言能力之后,才会形成记忆。菲伍什说:“语言使记忆变得有结构、有组织,将其变成一个故事。通过创造故事,可以让经历更有条理,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助于记忆。”然而,这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一些心理学家对此表示质疑,比如有些儿童天生聋哑,长大后也不曾用手语描述过最早记忆,但他们最早记忆的年龄和正常人并没有任何差异。

这让我们想到这样一种理论: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缺失,仅仅是因为大脑还没发育完全。这种解释源自神经系统科学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患者——HM。为了治疗癫痫,HM接受了脑部手术,然而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损害了他的海马体,导致他无法记起任何新发生的事情。杰夫瑞·费根(Jeffrey Fagen)在约翰大学研究记忆与学习,他说:“海马体是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关键,如果不是海马体,我会连现在的谈话都记不住。”

然而,有趣的是,HM像婴儿一样,还能学习其他新事物。科学家让他对着镜子里的五角星画像临摹(比听起来要难),每轮练习之后,他都有所提升,只是他每次都不记得自己之前曾经画过。

为何婴儿时期不记事儿?

 

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早期记忆都是准确的,因为之后的交谈有时会影响这些记忆。(图源:simpleInsomnia/Flickr/CC By 2.0)

也许,在婴幼儿阶段,海马体还未完全发育,无法形成对事情的完整记忆。刚出生的那几年,幼鼠、幼猴和婴儿的海马体都在不断发育新的神经元。在婴幼儿阶段,我们都无法形成持久记忆,而似乎神经元发育一结束,我们便突然能够形成长期记忆了。费根指出:“婴幼儿的海马体发育很不完善。”

那么是海马体发育不完善导致长期记忆丢失呢?还是由于这些记忆压根儿就没形成呢?童年发生的事,即便遗忘很久之后,依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事件依然留存在大脑中。费根说:“这些记忆可能保存在大脑中的某个地方,目前接触不到。但很难通过实际经验来证明这一点。”

尽管我们的童年可能满是虚假记忆,那些事情压根儿没发生过,但对于能够记起的童年回忆,我们还是应当格外留意。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她说:“人们会听信他人的描述,并开始假想,这些假想渐渐变得如同回忆一般。”

假想事件

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洛夫斯基对此有切身体会。她16岁时,母亲在泳池中淹死了。几年之后,一位亲戚告诉洛夫斯基,是她发现了洛夫斯基母亲的尸体。当时,洛夫斯基对此的所有记忆全部涌上心头。直到一周之后,这位亲戚又打电话过来,说是她搞错了,发现洛夫斯基母亲尸体的另有其人。

当然,没有人喜欢别人说自己的记忆是虚假的。洛夫斯基知道,得拿出明确证据,才能说服那些对此抱有怀疑的人。20世纪80年代,她曾召集志愿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并亲自植入虚假回忆。

洛夫斯基精心编织了一个谎言,说这些志愿者曾经在去商场时迷路了,被一位善良的老妇人搭救,最终得以和家人团聚。为了显得更加真实,洛夫斯基甚至提到了这些志愿者的家人。“我们基本会这样告诉参与者:‘我们与你母亲谈过了,她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大约三分之一的参与者听信了她的谎言,一些人甚至能回忆起一些具体细节。事实上,相比于曾经真实发生的事,我们通常对假想出来的回忆更自信。

即便你的记忆源自真实事件,它们也可能在受到影响后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记忆可能是通过交谈形成的,而不是源自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件。当时你觉得把姐姐变成斑马,永远带着标记,会非常有趣?这是你在家庭视频中真实看到的。三岁生日时,妈妈为你做了一个超级棒的生日蛋糕?这不过是你哥哥告诉你的。

也许最大的谜团不在于为何没有童年记忆,而在于我们能否将一切记忆都信以为真。

译者:李碧霞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BBC


相关推荐
北京青年报 评论数:0 2021-02-19
堂小妹 评论数:0 2018-08-02
系统录入 评论数:0 2017-04-19
文章点评
true
新版
反馈
Copyright 2010-2020 Powered by yuerzaixian.com,育儿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47120号-2
合作电话:18612664989 QQ:582305286 育儿妈妈QQ群:22478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