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目标:
1、 运用实验的方法了解相关物品的特性,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2、能在活动中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进一步学习记录的方法。
3、在操作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分享成功后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记录表若干、统计表一张、彩笔若干。
2、弯管、黄豆、钢丝、毛线绳若干,一端系有螺丝帽的毛线绳若干。
3、排水弯管一个、疏通器一个
活动步骤:
一、教师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并记录。
1、组织幼儿观察讨论
出示黄豆、毛线绳、钢丝等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你们猜一猜,它们能穿过弯管吗?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画在记录表的粉色格子里,认为能穿过画√,不能穿过画×。”
2、统计幼儿猜测的结果,记录在教师统计表上。
教师:“这些只是小朋友们的猜测,到底能不能穿过弯管呢?我们一起动手试试验证一下吧。”
二、幼儿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对投放的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结果用√和×表示,记录在绿色格子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三、记录结果、分享交流
1、教师依次统计幼儿实验的结果,将其记录在统计表上。
⑴“谁穿过了弯管?为什么?”
⑵“谁的毛线绳穿过了弯管?”
——请实验成功的幼儿演示,教师提供其它穿过方法。(方法:吹、甩、重物坠等)
⑶“为什么钢丝不能穿过弯管?”
2、观看现场演示,了解变形后的钢丝在生活中的应用。教育幼儿不要向厕所、水池里乱扔东西。
四、活动延伸
⑴在益智区中投放多种材料,幼儿可继续实验。
⑵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可以穿过弯管的物品。
和平区优秀课自评材料
这节科学活动是在五月份风的主题下,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己生成的探究活动。活动的实验材料来源于生活,非常容易被幼儿接受。实验过程也是由易到难,符合幼儿学习发展规律,活动中的幼儿提出假设——通过幼儿亲自实验验证——发现问题再次验证——得出结论,可以说是整个活动的一个主体和亮点,从而使孩子们明白:任何事情不能凭空猜想,应加以验证,提升生活、知识经验。操作过程符合《纲要》中尊重孩子的自主,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激发他们的积极探索的欲望。整个活动的思路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孩子在原有经验上得到了提升,达到了本次科学活动的目标。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因为不是本班幼儿,对其不十分熟悉,所以老师与幼儿的互动没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实践后的统计中忽略了有一名幼儿没有试验成功,应给他再次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在个别指导时观察不细,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待于改进。还希望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和平区优秀课评课材料
首先我非常感谢和平区教研室为一线教师搭建的这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既锻炼了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又提高了教学园长的基本功。其次我就毕海鹰老师所做的这节中班的科学活动《它们能穿过弯管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体现学前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本次教学内容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孩子们只有感兴趣,才能认真、专注地投入活动中。本次活动所提供的材料如:毛线绳、弯头吸管、黄豆、钢丝、螺丝帽等,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感到问题的存在,并能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去分析、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在生活中能积极挖掘教育的因素,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这一学前教育中的的不变理念。
2、亲历科学实验的过程,体现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使孩子们印象深刻。因为许多科学真理、定律都是通过亲身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的。本次活动毕老师在环节设计上很巧妙,让孩子们通过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发现问题——再次验证,孩子们是带着问题去实验、去探索,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3、教会幼儿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理念。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师不应满足于教会孩子们一定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这也是中国的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的教育目标。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长大后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猜想、对比与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也为幼儿终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节教育活动也是如此,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现场教学有时间上的限定,所以在个别环节上毕老师没有给孩子们更多讨论和说的机会,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上没有关注到,以上观点仅是个人看法,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