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在线> 育儿资源> 幼儿园教案> 浏览文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0 未知 2012年04月12日

对孩子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与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他们来掌握抽象的时间概念难度很大。所以发展孩子的时间感必须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同时,父母要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讲究方法,孩子慢慢就会形成规律、秩序、稳定且有效的时间观念,这是一个对他们终身有益的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来。以下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的小方法:

一、分阶段塑造孩子时间观

  每天有无数的爸爸妈妈都在精疲力尽地和孩子们的“拖沓”或“混乱”作战,有没有双赢的办法让大家携起手来,轻松愉快地珍惜时间、合理清醒地安排时间呢?

孩子时间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

刚出生:此时,孩子要面对从子宫搬家到外界的适应期,一切以孩子的自然生理反应为主:饿了吃,困了睡,不舒服哭。不过即使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强烈些,会为日后的配合做好准备。

满月:孩子醒着的时间逐渐增加到4-6小时了,开始对妈妈说话的声音熟悉了,如果妈妈足够仔细,一定能发现孩子一次能吃多少,吃的时间有多长,一次睡眠时间持续多久。这样的观察可以帮助妈妈确定每次喂奶的间歇、休息的规律,让妈妈主动来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

6个月后:孩子通常可以睡整晚,不再需要半夜吃奶,白天玩耍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这时,父母要增加跟孩子交流的机会,比如睡前固定的时间讲故事,或者放唱轻柔的催眠曲,都是提醒孩子睡觉时间到了的好方法。

周岁后:孩子开始行走和咿呀学语了,对爸爸妈妈的语言和动作很感兴趣,至于时间的概念,他们并不了解,但会明白孩子肚子饿了,该出去玩了,孩子要睡了这些具体的要求。

2岁以后:孩子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了,也会看小画书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来制作精美别致的小挂钟或者有图画的时间表,放上一天里具体的安排。这个时候孩子虽然对时间的几点几分还不太明白,但他已经很理解每天都有起床、洗漱、吃饭、玩耍、讲故事、睡觉等大概的项目。

培养时间观念小阶梯:

0-1个月:在满月以前孩子负责满足自己,父母负责及时提供满足,铺垫培养时间观念的基础;

1-6个月:父母应注意仔细观察,及时调整和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

6个月-1岁:父母可就睡眠时间的固定,用暗示的方式给孩子逐步引入时间的概念;

1岁-2岁:父母针对孩子对语言和动作感兴趣的特点,用强调和重复的方式,宣布和固定作息时间;

2岁-3岁: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父母用配角的方式参与支持。

二、培养孩子时间观的步骤

  在帮孩子树立时间观念时,爸妈要顺应孩子的生物钟时间灌输时间和秩序的概念。每一个步骤都对下一个环节进行提示,以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

1、0~1岁

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孩子1个月时就会随妈妈的生活安排产生初步的时间观念,如饿了,便知道喝奶的时间到了;吃奶后过了一段时间要排尿,孩子会哭着要妈妈换尿布;吃饱、睡醒以后又哭着要求大人抱;玩累了入睡……如此反复循环,对时间的认知,孩子主要依靠自身的生物钟来完成。

妈妈巧对策

(1)顺应孩子的生物钟。出生后不久,孩子就形成了按时吃奶、睡眠、玩耍等生活规律,妈妈按照孩子的生理需求来安排他吃、喝、拉、撒、睡,不要随意调整他的作息时间,以免打乱生活秩序。否则,孩子不能对时间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2)灌输秩序概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理解诸如“妈妈先跟我打招呼,然后给我喂奶,再给我洗澡”这类的秩序概念,因此,周岁之前是向孩子灌输秩序概念的最佳时间。如果你随意改变计划,秩序被打乱,孩子就会以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进行“抗议”,拒绝合作。为此,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不妨给他讲述做事情的过程,如“现在我们穿鞋,然后出门”;需要做另一件事时,提前给他提醒:“故事讲完后,就是洗澡时间啦。”让孩子从秩序概念中理解时间概念,一点一点地积累逐渐形成时间概念。

(3)帮助孩子用活动区分时间段。1岁左右,孩子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多了许多活动时间,这时你可以调整他的作息了,如固定白天玩耍、睡午觉的时间,晚上陪他进行较安静的活动,如看画报、讲故事等,作为睡前的信号。让他初步感知用玩耍、睡眠等活动来区分白天与黑夜。

2、周岁以后

孩子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想法了,对时间的认知有了快速发展,虽然对几点几分的数字化时间仍没有概念,但已经能认识一些特殊活动的时间了,如午餐时间、睡觉时间。他还可能知道一周有7天,如果你说这天不用上班,他可能会说这是周末。

妈妈巧对策

(1)指导孩子用动作和语言来建立时间概念。如早上,孩子起床后要穿衣,随后指着毛巾要洗脸、洗手,走到桌边吃早餐,挥手向去上班的爸爸妈妈说再见,晚上累了会走到床边要求睡觉。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不需要你的指点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表明他已经形成“运动定型”,这将使他养成遵守时间、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2)带孩子出游前制定出游的过程,并用语言描述给他听。如:我们到车站乘公交车去公园,然后一同吃午餐,之后一起做游戏……让孩子理解时间的相对概念:现在、之前、之后,等等。

(3)使用形象化计时工具,如计时器、闹钟等,先将时间设定好,时间一到就发出声响,孩子会作出反应:“哇,时间到了,我要快一点儿。”也可以选用图像化的挂钟,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数字的时钟,用它来提醒孩子:“当短针走到'老虎'的时候,你就要把饭吃完。”这个时候的孩子思维还停留在具体形象化阶段,将抽象的时间具体为声响与动物,更容易理解,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3、两三岁

孩子的时间概念基本形成,言谈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对时间的认知,局限在与事件的联系上,总是借助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指标,将吃饭、睡觉、看电视、做游戏等视为时间概念的指针,特别是生活作息,在他对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孩子眼中,“早晨”就是起床的时候或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游戏的时间,“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之后。只有到三四岁时,孩子才能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甚至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了。

妈妈巧对策

(1)尽量用孩子理解、熟悉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来教他认识时间。如告诉孩子“下午三点钟我们去动物园”,他可能无法理解,但换成“睡完午觉后我们去动物园”,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2)有意识地使用时间词汇。虽然孩子的时间概念发展大都跟不上他对时间词汇的掌握速度,但学习使用时间词汇能增进他的时间概念。为此,你可以有意识地在他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你今年两岁,明年就三岁了。”或教他唱一些和时间有关的儿歌,“雪花飘,冬天到。”

(3)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指导孩子有条不紊地执行。如早上7点起床、7点半吃早餐、8点自由活动,中午12点吃午饭、午睡1-2个小时、自由活动,下午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

(4)督促孩子严格遵守时间。无论画图、玩玩具,还是做游戏,都要按时开始,按时结束,从小养成守时、惜时、对时间有紧迫感的习惯,避免日后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

附: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注意事项

科学安排时间:对孩子来说,守时就是要科学地安排时间,做事讲究效率,要有自控能力。若是父母能在早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那就等于给孩子开了一好头。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做好模范作用,严格遵守时间,那样孩子自然会觉得守时的必要。

帮助孩子理解时间:孩子刚开始是没有时间观念的,因为时间的概念很抽象,很难懂。为此,家长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教会孩子守时。家长可以让孩子把时间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感知时间、理解时间。教孩子认识时间,不仅可以让孩子感知时间的存在,还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制定时间表:帮孩子制订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这是一个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方式。但是,家长在制订时间表时,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比如家长可在计划表上写下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在哪个时间段去完成。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后,家长就在该事情的后面打个钩,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于没有按时完成的事情,家长要给予相应“惩罚”,比如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游戏时间。最后,家长要把自己的权利移交,让孩子自己制订时间表,做好自我管理。

做事有条理:培养孩子守时不能只停留在守时本身上面,而要教孩子做事有条理,分清先后主次。比如,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睡午觉,什么时候家长会来接他。在平时,家长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抓起,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任务意识和时间观念。我的经验是,要求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看过的书要摆放整齐,给孩子一个自己的小柜子,里面的东西贴上标签,教会孩子有规则、有条理、有计划地做事——这其实是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相关的。

结语:年幼的孩子生活在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时间观念往往被忽视,如果大人不刻意培养,慢慢地就习惯成自然了,长大后自然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妈妈们不要着急,为了避免孩子哭闹,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慢慢地让孩子形成习惯,形成良好的时间观。

相关推荐
文章点评
false
Copyright 2010-2020 Powered by yuerzaixian.com,育儿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47120号-2
合作电话:15201676951 QQ:58230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