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母婴电商平台遭遇行业性生存大考时,Yangtuo Technology Inc.(下称:海拍客)于昨日(6月3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上市。
公开信息显示,海拍客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团队为清一色阿里系,是一家专注于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领域的交易和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供应链,为企业客户提供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组合,优化消费者体验并推动低线市场消费升级。
关于上市目的,海拍客方面表示,上市之举意在强化市场份额,加速业务发展,尽可能重塑母婴电商行业竞争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海拍客谋求上市背后,无论是海拍客的财务数据,还是整个母婴电商行业现状均不容乐观。如海拍客截至目前已经累积亏损18.5亿元,净负债高达20亿元。行业来看,据媒体统计,过去半年时间,已经有海带网、KUB可优比和宝宝树3家母婴电商平台或品牌暴雷。
如此,海拍客重塑行业格局的信心,能否经得起考验呢?
01
狂揽县域市场,
加速崛起
自带资本基因,海拍客的品牌崛起,有着现代“流水线般”打造快消品牌的“影子”。
业绩上,海拍客仅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即2016年,交易额便突破10亿元大关。2019年,其交易额出现指数级跃升,达100亿元。
海拍客交易额猛增背后,离不开资本推动下,市场的快速开拓。
公开资料显示,IPO前,海拍客合计完成6轮融资,披露的初始投资金额合计1.9359亿美元,背后资方包括顺为资本、复星国际、九州通、PVG、远瞻股权投资管理等。其中,顺为资本参与了其中的5轮投资,为海拍客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16.37%。顺为资本由Tuck Lye KOH与小米创始人雷军于2011年联合创立。
分析人士直言,海拍客的资本受欢迎程度与其创始人团队不无联系。海拍客的创始团队堪称“阿里精英联盟”:CEO赵晨为天猫国际创始人,核心成员来自阿里巴巴、贝塔斯曼、宝洁等巨头。如淘金币创始人徐虹、前阿里中国供应商大区经理吴涛等均在海拍客创始人团队。
资本助推下,海拍客仅用十年时间建立起了庞杂的渠道体系。据招股书显示,海拍客在2024年已经连接4200家注册卖家与29万家注册买家,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3000个县村。
其中,县域市场的挖掘为海拍客的一大亮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海拍客在低线市场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领域的交易额达86亿元,以10.1%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02
布局自有品牌,
谋求业绩转盈?
将渠道这一品牌的“毛细血管”逐渐培育的同时,海拍客需要直面的便是企业如何盈利的考验。
财报数据显示,海拍客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8.95亿元、10.67亿元、10.32亿元,营收出现停滞倒退风险。盈利则从2022年盈利101.2万元转为2023年、2024年亏损5654万元、7882.5万元。毛利率分别为43.9%、37.6%和32.5%。毛利率下滑、亏损拉大,海拍客的财务基本面似乎在逐渐恶化。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投资者的风险正在进一步恶化海拍客的现金流。截至2022-2024年报告期各期末,海拍客分别录得负债净额17.326亿元、19.173亿元及20.012亿元,对此,公司表示主要归因于与授予投资者的赎回权及承兑票据有关的大量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有媒体统计,海拍客目前需要面临叠加20亿负债净额及18.5亿累积亏损。
或为尽早建立起盈利曲线,海拍客早在2019年便推动自有业务的建设。彼时,其首先推出的是基础自营业务,主要聚焦于下游需求分散但具有弹性的高渗透率产品品类。
2021年,海拍客开始推自有品牌。如儿童食品品牌喵小侠,涵盖冻干溶溶米饼、果泥、酸奶等品类。截至2024年结束,海拍客已孵化开发92个自有品牌及系列,拓展了膳食补剂等品类,与153家制造商建立合作,建立起“代工贴牌”的品牌发展模式。
业绩表现上,2024财年,海拍客自营业务收入占比从60.4%提升至77.7%,成为核心增长引擎。但毛利率持续下滑,从43.9%降至32.5%,主要受自营业务成本上升影响。
分析人士表示,海拍客目前还在努力寻求盈利与投入的平衡。其期待通过优化数字化供应链来提升效率,完成企业的转盈目标。如AI选品、智能库存管理和数据中台建设等。不过,需求端的走弱,以及竞品企业,如拼多多等的围堵,均是海拍客需要经历的磨难。
如此,此次海拍客赴港IPO,亦或是一场自救之战。通过上市缓解现金流压力、靠技术降本增效并与渠道形成规模化效应等,海拍客能否率先在母婴电商这一赛道完成逆袭呢?